陈佩斯站在镜头前宣布《戏台》延期时靠谱股票配资门户,白眉毛白胡子颤了颤。
离上映只剩3天,这出筹备多年的大戏突然说要等一周,观众急了:“合着老艺术家的心血,还不如好莱坞的特效值钱?”
从首映礼上朱时茂哭成泪人,到影院排片表上被挤成午夜场,这场闹剧里,资本的吃相比抢爆米花还难看。
《戏台》的改档通知,比小品里的反转还突然。7月14日说17日上,转头就改成25日,陈佩斯在视频里笑得勉强:“排片压力太大,怕辜负大家。”
这话听着客气,细想全是无奈——同期8部新片扎堆,《超人》《神奇四侠》像占座的恶霸,把黄金场次全圈了,留给《戏台》的只有凌晨场。
网友怒了:“这哪是压力大,是被资本按着头让道!就差明说‘老东西别挡路’。”
更讽刺的,是首映礼盛况。潘长江说“震撼”,蔡明哭着说“敬佩”,朱时茂第一次为他流泪—— 这些大佬的眼泪,到了影院经理那,不如好莱坞的票房预测表值钱。
有业内人爆料:“影院算过账,《戏台》没有流量明星,宣发视频还用二胡配乐,被批‘老掉牙’,哪有商业片赚钱?”
陈佩斯砸上亿拍电影,最后连个像样的档期都讨不到,这处境比他当年在春晚被毙掉的小品还憋屈。
点映安排成了“安慰奖”。15日到20日限时放映,听起来像福利,实则是“试水”——票房好就多排点,不好就继续边缘化。
网友看穿:“这跟菜市场卖菜似的,新鲜的放前排,陈佩斯的《戏台》被归到‘打折处理’区了。”71岁的老头对着镜头道歉,说“让大家等急了”,可真正该道歉的,是那些眼里只有票房的资本大佬。
影院的排片逻辑,比小品的套路还直白:谁能赚钱就给谁排座。《戏台》这类话剧改编的电影,没有热门IP,没有流量明星,满屏都是“艺术”二字,在资本眼里就是“票房毒药”。
反观《长安的荔枝》,大鹏带着剧组跑遍全国路演,海报上全是“搞笑”“爆款”标签,影院恨不得把一半场次都给它。
网友吐槽:“这哪是选电影,是选摇钱树 ——《戏台》是棵结果慢的古树,商业片是速生的桉树。”
方励下跪的往事被扒出来,更显如今的荒唐。当年《百鸟朝凤》排片不足 1%,方励一跪才换来了生机,最后票房逆袭。
现在《戏台》还没到下跪的地步,却被逼着改档,这说明资本的胃口更大了:“连陈佩斯都得让道,普通文艺片还活不活?”
有导演感慨:“我们拍电影时想的是艺术,上映时想的是怎么讨好影院经理,这本身就是个笑话。”
《戏台》的“寒酸”宣发成了靶子。别人的预告片是爆破特效,它用二胡拉曲;别人请网红直播带货,它靠陈佩斯亲自下场拍短视频。
有年轻观众说“老掉牙”,可这群人不知道,这“老掉牙”里藏着32年的坚守。陈佩斯从话剧到电影,打磨了10年,演出360场,走遍70个城市,这份较真,在资本眼里不如流量明星的一条微博值钱。
网友的愤怒,比首映礼的掌声还响亮。“我们等了32年,不是为了看它被塞进午夜场”“资本敢欺负陈佩斯,就敢欺负所有认真做电影的人”——这些评论里,藏着对“良心作品”的珍惜。
有人翻出陈佩斯当年跟央视打官司的往事:“他连春晚都敢怼,现在却被影院拿捏,这世道变了。”
更扎心的是 “观众被筛选” 的真相。我们能在影院看到的电影,早被资本过滤了一遍:流量、IP、票房预期,唯独没有“好不好看”。
《戏台》这样的作品,就像菜市场里的有机蔬菜,因为利润低被摆在角落,反而是添加剂多的零食被抢空。有影迷说:“长此以往,我们只能看流水线生产的垃圾,再也见不到陈佩斯这样的匠人了。”
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《戏台》的话剧版豆瓣9.2分,360场场场爆满,倪萍都得抢票——这些数据说明,好作品自带生命力。
就像《百鸟朝凤》靠口碑逆袭,《戏台》就算被改档,也可能靠点映的好口碑翻盘。网友已经开始自发宣传:“7月25日,谁也别拦着我去看《戏台》,给陈佩斯捧个场!”
陈佩斯的《戏台》延期,看似是档期之争,实则是艺术与资本的较量。71 岁的他砸上亿,不是为了赚快钱,而是想把话剧里的精髓搬上银幕;他不用流量明星,是相信好故事自带吸引力。
可在资本眼里,这些都成了“缺点”——没有话题性,没有赚钱的 “速效药”。但观众的支持,或许能改写结局。就像当年观众把《百鸟朝凤》捧起来,现在我们也能让《戏台》的票房打资本的脸。
毕竟,电影不只是生意,更是人心——陈佩斯用32年证明,好作品不会被埋没,而那些只认钱的资本,迟早会被观众抛弃。
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